2025年01月10日

钩沉|饿死在平安夜的传教士: 慕拉第

作者: 蒙允转载 寻访传教士的足迹 | 来源: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| 2024年12月24日 14:40 |
播放

小引:一年一度的“平安夜”即将来临,然而在112年前的那个晚上,慕拉第的死引起了许多人的“深思”,甚至有文章用“她饿死在平安夜,把最后一元钱献给山东饥民”来报道她的事迹,美南浸信会从1888年的圣诞节开始都以她的名义进行募捐,来支持海外宣教基金。

1840年12月12日,查拉第·贝格斯(慕拉第LottieMoon)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州阿尔伯马尔县夏洛蒂镇的一个拥有1500英亩种植烟叶的富裕家庭,在7个(5女、2男)孩子中排行第三;父亲叫Edward Harris Moon,母亲Anna Maria Barclay是一位虔诚的浸信会教徒,经常给孩子们讲述传教士的故事,其中就包括耶德逊去缅甸传教的经历。

d6jjbdr1gp6zefvco8.png
弗吉尼亚州区域图

1853年,慕拉第的父亲在内河船上因意外而丧生,她1851年出生最小的妹妹,为纪念其父,改名为艾德姆科·哈里斯·慕。1854年,14岁的慕拉第到浸信会开办的弗吉尼亚女子神学院就读,1858年12月21日,18岁的慕拉第在维吉尼亚州夏洛茨维尔的浸信会教堂受洗,天资聪颖的她在1861年5月取得文学硕士学位,成为美国南方最早获此殊荣的第一人。慕拉第个子虽然只有1.4米左右,然而她语言天赋出类拔萃,她自己在家修读许多科目,学会了拉丁语、希腊语、法语、德语、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等。

d6jjbriyyfmibarom0.png
年轻时的慕拉第

1861年4月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后不久,慕拉第的大姐Orianna,在南军任军医,她则帮助母亲打理种植园,1865年战后任教于肯塔基州和乔治亚州的女子学校,然而她更希望成为一名传教士。

d6jjc5oq6iomjabb95.png
南北战争漫画图

1872年,慕拉第的妹妹爱德蒙尼亚(Edmonia)追随其大姐Orianna的脚步,来到中国宣教,选择在山东省登州(今蓬莱)协助高第丕牧师。

d6jjcjtgc21qydsyu6.png
高第丕

1873年,美国南浸信会放宽政策,允许单身女性出国传教,慕拉第7月7日申请获准,9月1日慕拉第从美国旧金山乘船出发,成为美国第一个单身女性被浸信会派往中国的传教士。12月25日,慕拉第来到妹妹所在的山东省登州,学好中文后在一所男子学校当老师,不久妹妹因健康原因回国。

d6jjcxzvz1ipq1wbvb.png
33岁的慕拉第

1878年2月,慕拉第在她创办的育英女子中学,免费招收贫穷女子入学,率先兴起了反缠足运动,禁止缠足者入学,将放足作为入学的先决条件。于是,她的学生和教会中的女信徒就成了不缠足的先行者。此举也使慕拉第成为中国近代史反缠足运动,推动妇女解放的先驱之一。

d6jjddgt1zfjm8sva6.png
登州女校

1885年12月,在登州服侍了十多年的慕拉第放弃教职,迁往内地的平度和黄县开辟新的传教区。那里的妇女儿童们没有一个敢跟她接近的,她的手中总是拿着一盒糕饼,分给孩子们吃,但是愚昧的乡人却怕她用毒药害死他们。一天,一个非常饥饿的男孩忘了惧怕,竟把糕饼接过来吃了一口,一尝到味道,整个糕饼就很快地下到了肚里。男孩并没有中毒,大家立即在平度县城中传扬:「那个白女人是个好人,而不是个坏蛋!」慕拉第给邻居的孩童们礼物,邻居们也帮助她担水、扫地、洗衣服,她与平度人建立了友谊,平度县布道所随即成立。

d6jjdr7wmvv8txx50l.png
登州圣会堂

1888年,美南浸信会因慕拉第的呼吁支持海外宣教工作,这一年「圣诞节宣教奉献」筹了$3,315.26美元,足够差出三位新宣教士去中国。而为了纪念这次成功支持美国海外宣教事工的圣诞节奉献,每年的圣诞奉献就称为“慕拉第圣诞奉献”,至今总共筹募超过几十亿美元。这些募集的金额远远超过差会其它来源的资金。

d6jje6y2sl56leqygg.png
慕拉第的木刻画

1889年,慕拉第在平度沙岭建立起一所浸信会教堂,随后在黄县、平度、掖县等地的教堂也先后建立起来。随着信仰耶稣的人日益增多,慕拉第开始不断地写信给美南浸信会海外宣道部的负责人塔珀尔,报告她所处宣教最前线的实际状况,在请求财力支持的同时,也要求总会差派更多的传教士来中国;也组织祷告小组为海外传教士祷告,并鼓励妇女们投身于宣教运动之中。1891年,在中国服侍18年之久的慕拉第才第一次回到美国。次年,她的一位亲戚用碳笔为她绘了一张肖像。

d6jjej8sn82thctwkh.png
52岁的慕拉第

1894年,慕拉第再次来到山东登州,随着时间的增长,慕拉第的声望也不断提升。至今在蓬莱还流传着袁世凯前来聆听布道的故事,当时在山东任巡抚的袁世凯慕名前来教堂,却坐到了给妇女专设的座席上,慕拉第温和地把他请到了合适的位置。

d6jjewmicnxwrnbptu.png
慕拉第在登州的住宅

1900年7月,慕拉第因义和团运动爆发被迫离开中国,在日本传教,后还是坚持回到了登州。在剩下的岁月里,除了布道之外,她还一直为救助灾民而不断地奔走着。当初刚到登州的时候,一封给友人的书信便记录下了慕拉第的行善之事:“你给我的5元5角钱是这样使用的,我把5元钱给了两年来一直分发食物给灾民的理查德兹先生,剩下的5角我给了街头饥饿的乞丐。”

d6jjfa1cqx1uiybeua.png
义和团拳民‍‍

1902年,慕拉第回国述职,在美国期间,她曾经坐在26任总统罗斯福的轿车里,与总统交谈过。次年,亲友们劝她不要回中国时,她却说:“哦!不要再说你不要回去,谁也不能叫我留下来,中国(登州)现在是我的家,我的幸福,我的快乐。”

d6jjfopnrkexwy0vpd.png
西奥多·罗斯福

1904年2月,慕拉第再度来到登州,这时的山东遭受洪灾,盗贼肆虐,饥荒遍野,她身边的人一个个饿死。她请求差会拨款救济,但差会本身也负债,不只无力救济,连慕拉第的薪酬也被削减。

d6jjg1u6cekh7nzycu.png
山东饥民

1909年,国外传教协会给慕拉第任命了两个助手。1911年辛亥革命时,中国又发生饥荒和瘟疫,国外传教协会又出现高额债务,拉第仍坚持工作,在登州聘请了第一个中国牧师,她经管七个学校,还又成立了华北妇女传道协会。

d6jjgfpb0ce0frano6.png
登州传教士与民众

1912年春,慕拉第见许多人被饿死,她将年款收入保留下来,救济那些饥荒的难民。在区联会会议上,大家捐钱回应平度县,所有的宣教士尽力奉献,慕拉第把最后一元钱都献上了。但这时她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行了,耳根生了一个豆形瘤,并已浸蚀到头部。体重下降到只有50磅。12月1日,慕拉第饿昏倒在床上,其他传教士把她送上回美国的船。

d6jjgsqrg09orzd8xt.png
61岁的慕拉第

1912年12月24日, 平安夜里,船经过日本神户港时,慕拉第安息主怀,享年72岁。12月26日,慕拉第的遗体在横滨火化;1913年1月29日,她的骨灰被运回到美国弗吉尼亚州的克鲁镇安葬。她留下一句类似戴德生的名言:“如果我有一千条性命,我会全部给中国的妇女。”墓志铭为:“四十年在中国传道的美南浸信会传教士慕拉第之墓。”

d6jjh5ogsykdvxzszg.png
慕拉第的墓碑

1915年,登州民众为了纪念慕拉第为了宣教事业终身未嫁、尽献所有的恩情,在登州公会堂立了块高约两米多,上面略细,顶部为四面斜面的石碑,碑文盛赞了慕拉第献身宣教事业的精神和她的慈祥与仁爱。

d6jjhnpmnlvhsni0ki.png
碑文拓本

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,山东西方传教士的坟墓皆被摧毁。蓬莱的基督徒将这块“遗爱碑”放倒,藏在建于1872年的登州圣会堂墙角的乱石中,才躲过一劫。

d6jji527hxiggnicxb.png
文革中的大字报

1973年,为了纪念慕拉第到达登州100周年,美国南浸信会确定了当年募捐两千万美金的目标,还发行了一套12张的慕拉第摘记卡,又特别拍摄了一部关于慕拉第的电影。

d6jjihdtf2krmwpmm8.png
中间为慕拉第

1988年,蓬莱基督教圣会堂复堂时,“遗爱碑”被加上碑座,重新竖立在圣会堂西山墙外,碑面朝向她的家乡,碑四面文,西面仅三竖列大字阴刻楷书“大美国女教士慕拉第遗爱碑”,右上题“主降世一千九百十五年”,左下落款为“登州浸信公会纪念”。其他三面字小,皆六列。而撰书文者,不知是何许人也。目前“遗爱碑”风化严重,多字模糊不清,残字很多,碑文不完整,急需妥善保护。

1996年,前美南浸信会海外宣教会主席杰瑞·润肯以摄影图片记录了慕拉第的人生足迹,出版了《忠诚与献祭之旅——慕拉第之路寻踪》,其中有这样一段评价:“弗吉尼亚出过象总统乔治·华盛顿、托马斯·杰斐逊这样的伟大人物。但当我凝视着克鲁公墓里慕拉第那块不起眼的纪念碑时,顿时意识到没有哪一个弗吉尼亚人拥有慕拉第这样全球性的影响力。她的影响范围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国家,或者这个世界,而是永远的、不可磨灭的。”

d6jjiyrxmucxustvf2.png
美南浸信会图标

2024年,笔者在网络上看到“闲居种竹”发表的文章,内容详细的讲到慕拉第“遗爱碑”拓片,今特引用为谢;基督教浸信會美國传教士得植磐石於黄縣、平度、掖縣等處,宣布救主福音,迄今數十年。播種愈繁,結寔愈茂,日滋而未有艾,俾各縣信徒受赐无量者,慕拉第女士也。登州浸信會初立蒙小學校於北门裏,立女小學校於小十字口南,收集寒家男女学童無力讀書者,以教以育,奨勵不遺餘力。培成今日慕悳中學校、育英女中学校基礎,造成髙材生徒者,亦慕拉第女士也。女士为美國斐真伊省人,生於主後一千八百三十九年。幼受宗教教育。既卒业,矢志不嫁。期靈魂與身體俱潔,以事主、事上帝。一千八百七十四年,越重洋来登州,任傳道職。度有膏區可以播榖,无慮數百里,不惮艰苦,必按期身赴其地,以播嘉種。寜使他人享收穫之功,心無芥蒂。暇,辄入人家,與婦孺老穉縦譚救主事寔。娓娓動人,諄諄不歾,一一尤甚親近。性復慈祥好施,濟孤寡惸獨。贫苦無告者,有所見聞,則按日給飬。或偶尔其身經行道上,辄有乞兒追随,一一以善氣應之,无幾微憎恶。尤著者:宣统三年,平度水災,深没人民無算,捐赈款四百元之多。民国光復,身蒞紅十字會,赴黄縣戰地抚傷拯危。時其年已老,猶不憚蝶躞。因是薪俸所入,不給日用。晚年,至啬衣减食,甚至绝糧,不稍悔恨。善夫!女士之好行其德也!女士在登州,久慕華人風俗,服装多效華式。愛華人,尤愛登州人。謂,姊妹朋友多在中國,甚不欲捨去登州。卒以他故,不獲適其志。一千九百十二年遣回美國,道出日本神户,殁於輪舶中,享壽七十有三。至今人皆追思不置。女士殁後,董牧師即寓其舍,設婦女學校,以为紀念。吾儕同人,恐厯年久遠,其苦心孤詣,誠已逹於上帝,或無以風来茲也。謹摭遺行,泐諸貞石,永矢弗諼。

d6jjjcuhm3xtgbnfmw.png
“遗爱碑”拓片

文章蒙允转载自公众号:寻找传教士的足迹

co1kl8ak9455ba97nf.jpg


立场声明

基督时报特约/自由撰稿人文章,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,供读者参考,基督时报保持中立。欢迎个人浏览转载,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!

版权声明

凡本网来源标注是“基督时报”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。未经基督时报授权,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、公共网站、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。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、微博、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,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、作者与链接地址(URL)。其他公共微博、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,请通过电子邮件(jidushibao@gmail.com)、电话 (021-6224 3972) ‬或微博(http://weibo.com/cnchristiantimes),微信(ChTimes)联络我们,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。